國際婦女節不談女權,而是女不全
聯合國於1975年宣布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其起源是在美國、奧地利和丹麥等歐洲國家的社會職業女性開始為自己的平等權利發聲。
這是一天我們可以用來評估婦女在世界範圍內所作的貢獻,也包括她們為爭取性別平等而繼續進行的鬥爭,講到社會上的每一個知名的女性真的是經過了許多戰鬥之後才被看見。
當然,大家說女性權力高漲,太過於女權,但這也是一個值得大家省思的一天,其實女權不然大家所想的這麼順利,甚至似乎正在走下坡路,有越來越多的問題正在影響全球婦女。
例如在日本女記者伊藤詩織被上司迷姦及剛發生的印度女大學生校園被上千名男性闖入性侵案件仍在以高比率發生。儘管攻擊的報告有所增加,但是性犯罪的報案及成案比例仍不及實際發生的狀況,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還有不少媒體也在不斷譏諷、嘲諷、批評著女性們,這些強烈的敵意,你們有感受到嗎?
例如當外遇事件出來時,小三總是被正宮及社會攻擊的一位,而出軌的丈夫就被默默地放在角落中,這些等等的事件。
還有性別同工不同酬的問題,好吧,這一切都不會很快改變。
以上這些,都是女性在每年364天中面臨的一些問題,而我們卻沒有受到關注。
1.性別痛苦程度落差
例如避孕這件事情,有些男性認為女性吃避孕藥對女性身體是無害的,卻不願意戴套,導致女性有受孕及得到傳染病的風險。
以及經痛這件事情,真的很多男性無法想像女性身體上每個月要經歷的痛苦。
2.薪資經濟不平等
如前所述,令人討厭的性別工資差距正在加劇,全職工作的男性平均工資比女性高8.9%。
但是薪資差距並不是影響女性經濟的唯一因素,因為婦女一般的生活費用較高,要買衛生用品、胸罩及美容護膚產品。甚至在歐洲某些國家中女性要多付一些俗稱的“粉紅稅”,就是女性在從洗護用品到衣服的商品上多付42%的稅。根據一項研究,這每年總計約1,300美元(台幣39,000元)。
3.身體形象(Body image) 對自己身體的看法跟感受
當我們在Facebook、Instagram上僅花費30分鐘的滾動時間時,足以使破壞撞擊我們女性對於外表的自信心。
透過這些社群媒體,可能過度依賴造成心理層面的不穩定,這意味著新世代的人將從不同管道上獲得對自己外表的認同,卻不認識自己、知道如何欣賞自己跟愛自己。
4.性騷擾
在英國有超過一半的女性(超過一半!)在工作中遭受過性騷擾,五分之一的婦女遭到過性侵犯, 而 68%的婦女錶示在公共場所遭到過性騷擾。
在台灣根據勞動部調查數據,過半(54.7%)台灣職場女性不知道自己「已被性騷擾」,遭受到語言騷擾也會認為是開玩笑而不予理會;即便知道了也有高達8成女性選擇隱忍,顯示台灣職場性平意識仍待提升。
你現在明白了嗎?
5.性別歧視及偏見
最新的研究發現在這世界上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對女性有偏見,此研究調查了來自75個國家,而英國、美國跟法國有超過一半的人對女性是有偏見的,瑞典跟荷蘭是比較低的。
當女性為什麼總是要擔任辦公室內文書、茶水、訂便當的腳色,今天還看到因應新冠肺炎女教官教導派出所內勤"女"警手工製作防護鏡,為什麼強調"女"警,畫面中也是一堆"女性"在做裁縫工作? (WTF)

備感諷刺啊
照片出處:ETtoday新聞雲
6.網路濫用及霸凌
女性甚至無法平靜安心地透過滑手機的社群上的垃圾貼文,其實對女性來說網路世界是具有敵意的,無論是女政治家、藝人、知名專業人士都會在網路上受到身體或是性暴力的威脅訊息,甚至是對於女性身分的污辱言語,在國外研究中發現幾乎每30秒就會有一則對女性社群名人攻擊性的發言。
一年一次的國際婦女節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對於女性群體的偏見,例如突出的跨性別恐懼及反跨性別的仇恨犯罪也在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