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宏事件的啟示錄、家庭性教育跟性成癮的科普知識
已更新:2021年12月30日
任何一個事件,我們都應該從中有些學習跟觀察,每個事件都很適合作為跟孩子溝通的素材,因為討論性不只是談青春期跟身體,這個時事性教育系列也是當初想要開始的一個初心。

Podcast 收聽 🔗https://reurl.cc/dxKd0k
從這個事件中我有五點想分享
網路的仇恨語言,獵巫行為,集體霸凌的感覺。大家從吃瓜群眾,變成丟雞蛋,留言可以嘲諷好笑,但是有些類似仇恨的言論是會助長情緒的,這個網路行為其實不只是在性或是出軌的新聞事件,很多時候,我們的留言文字可能會挑起大家憤怒,非理性的思考,再來是傷害到當事人。畢竟我們不是當事人,新聞事件或我們解讀到的資訊的內容是不客觀跟不完整的。謾罵跟詛咒不會讓社會更好,也不會讓自己的心理越來越不健康,我們要重視這個網路世代,身為網路公民的媒體素養能力,發言時應該有同理心跟就事實去引起更有幫助的討論。而且刻板印象也是一個
新聞媒體的性污名化,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每次跟感情或是性有關的時候,很多時候汙名化的標題跑出來,我真的看得很痛苦。討論性成癮的這件事情,應該先從為什麼會成癮,有以下幾種爭議點,一個是演藝圈都很亂,我想這跟演藝圈的名人形象壓力有關,而每個人都一樣會有成癮的現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TLC沉重人生,他們也是一種因為心理狀態崩潰跟逃避,才會延伸出他們透過食物去讓自己感受到放鬆,減緩焦慮,也有些人是透過酒精,應該要去討論情緒跟壓力處理,不是放大性的這件事情。另外,指責演藝圈比較亂也是一種刻板印象,我真的覺得每個人都可能會有心理健康問題、壓力管理、情感議題、家庭關係、童年的創傷議題,不是大家看到的名人才有的問題。而且大家也有一個迷思,家庭健全,爸媽高學歷高收入,孩子都是沒問題的,其實,每個人都是一樣會生病的。在指責加害者前,我們要先理解他們怎麼了?
孩子所接觸的情感經驗與創傷,爸媽之間交惡的烽火連天。這也是我最擔心的,即使孩子物質上有維持遮風避雨的吾疆condo, 司機的接送安全、跟保母的照顧,以馬斯洛理論來看,他們是先照顧好了孩子生理的需求,但是心理呢? 這些新聞揭露的一個個不堪的父親跟憤怒的母親,爸爸媽媽都生病了,那孩子不會生病嗎? 我不知道~ 大家覺得呢? 有時候我們說離婚不要影響孩子,不要用得很難看,但是成人世界的事情真得很難說,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建議,因為媽媽也有他的立場。就是接下來要說的第四點
媽媽到底是個在家庭系統中是個什麼樣的腳色,跟需要執行什麼權利義務呢,該怎麼讓自己不會因為生兒育女失去自己的社會上跟經濟上連結,這也跟82年生金智英的議題,想要回職場工作,害怕自己沒有價值跟被評價是伸手牌,這件事情在我媽身上也看到是他很大的自卑,因為我現在會給他家用跟平常他會花到的錢,他覺得他沒工作要跟小孩拿錢比我們低,反而會用另一種她是媽媽的方式偶爾要來證明他,扯遠了,回到女性一樣求學獲得專業,大學碩士,82年生中看到媽媽們彼此嘲笑自己大學念數學,是為了教孩子1+1=2,念戲劇系是為了講故事給孩子聽,女人這麼辛苦念書還是要為家庭育兒跟做家事、其實,女性身為媽媽照顧小孩後,他們要的是體諒跟尊重,他們付出是因為母愛,但是家庭的事務是每一個人的責任,不是只有媽媽而已,再來是跟月薪嬌妻覺得做家事這件事情,也是一種專業也有付出時間,應該獲得報酬,我覺得是可以理直氣壯地好好討論,再來是有在工作的媽媽,也可以有一個休息的時間,我前幾天看到一個嫁到立陶宛的台灣女生有提到mommyday,我們應該要讓女性有一個給新的放假日,這些都很值得一起來討論,也讓台灣低生育率的一部分議題跟男性及女性去被更友善地討論。
婚姻制度(一夫一妻)的討論,什麼關係是能長久的,這牽扯的很多,包含婚姻與家庭動力等,依附關係,原生家庭等等,但是先從歷史上去思考為什麼會有婚姻制度,到了近代,我們很強調個人,個體,我們都很在乎自由的價值,但是也限制了婚姻裡(關係裡)的性,因為我們不必在乎家族的榮耀,偶像的包袱,而是我們自己到底要什麼。其實有越來越多文章跟書都在探討一夫一妻制度,其實不是要鼓吹出軌,而是我們怎麼樣可以更好地去經營關係,維持彼此間的連結,不是單純地去看性行為這件事情,很多人會說,男生可以性愛分離,女生不行,我覺得也是充滿刻板印象的事情,因為代表我們認為跟不愛的人做愛是錯的,然後男性會出軌是雞雞養,但是,在很多個案故事裡,發現其實他們是關係中有些部分長期溝通落差所導致的,或是個人心理狀態議題延伸的行為。回歸到婚姻制度,到底結婚後,夫妻間的關係應該是怎麼樣經營才是真的重點。

家中性教育議題
在新聞瘋狂轟炸好幾天,孩子可能也知道這個只有六七年級生的時代偶像,出現許多媒體驚人的名詞。 婚變、離婚 性成癮 約砲
我們就要好好跟孩子主動介紹一下這些專有名詞了,
婚變、離婚
先來討論這兩個名稱不代表是負面的意思,是一個事實的說明。
離婚就跟交往後,若兩個人處不來會分手一樣,或是朋友之間合不來也會漸行漸遠,但是婚姻中若有小孩的話,爸爸媽媽一樣可以照顧孩子跟對孩子的愛是不變的,變的是爸爸媽媽的關係。
婚姻是一個法律上證明兩個人要互相照顧,例如財產會一起擁有,孩子一起撫養,生病的時候另一個人可以幫忙填寫同意書。但是,沒有結婚的人也可以生小孩,獨自撫養,像是單親爸爸單親媽媽。
性成癮
其實任何人都可能會有成癮的症狀,例如我們對上網,滑手機的成癮,因為視覺跟聽覺的刺激讓我們沉溺在裡面,特別是若剛好遇到一些我們不想面對的事情,我們透過可以滿足我們舒服的想像世界裡,就跟有些人會無法克制自己酗酒,賭博,吃東西,讓自己感覺開心,但是過量到影響到生活日常跟健康的話就是不好的舒壓。
所以當我們遇到壓力的時候,爸爸媽媽平常都會怎麼紓解呢?
約砲
約砲是一種雙方約定好要性行為,但是兩個人可能是在沒有情感的基礎下,可能是認識的或不認識的。但是,沒有感情的性行為不代表就是錯誤的,前提是雙方都是願意的,且沒有安全的疑慮下所進行的。
(國高中生) 安全的部分有包含生理跟心理上的,生理上是否有戴保險套,避免性傳染病、心理上是對方沒有讓我覺得不安全,例如偷拍、威脅我做不願意的事情,以及我做這件事情有朋友知道我在哪裡可以確保人身安全。
台灣法律是16歲以上才能有性行為,法律會規定是因為我們身體還沒長好,心理狀態也很容易被動搖或是無法好好判斷情況,所以我們要知道自己真的準備好,才能去做這件事情。
爸爸媽媽不喜歡約砲的行為,是因為我覺得跟喜歡的人做愛這樣才是好的性愛,以及我覺得有可能會遇到壞人。帶出正確觀念但是給予孩子家長的看法。
其實現在國高中生,有很多人會在網路上交友,約砲這件事情一定要跟孩子聊。
當然我們探討這些議題的時候絕對先不要假設孩子是要去做這件事情,因為這樣你就無法客觀地說明,以為孩子小學生就會去做,因為你會跟他一直補充正確的資訊,所以一定要不斷地聽卡卡老師的內容。

最後是我諮詢遇到實務觀點跟學術上資訊分享
很多人會預約性諮詢要改善自己性成癮的症狀,他們都是先問我有性成癮該怎麼辦? 即使在我還沒判斷跟開始諮詢就先丟他們的診斷給我,我都是會先確認對方的實際狀況,減少對方對於自己的焦慮,也會反問他們為什麼覺得自己是性成癮,但是他們其實都無法給予非常完整的答案,就會說他們過度自慰影響日常生活。
由於性的議題在社會上是比較難被討論的且是私密的,他們在治療上歷程的困難真的很困難。其實,我想先說的性行為這件事被放大,汙名化、歧視,是導致他們無法好好面對跟改善的困境。
強迫性性行為障礙現已在ICD-11(WHO 國際疾病分類),診斷和統計手冊 (DSM) 委員會尚未找到足夠的理由將性成癮指定為精神障礙,這可能是因為性正常的界限沒有明確定義,症狀模式不明確,涉及強烈的道德判斷和標籤可能用詞不當。
性成癮行為包括自慰、色情消費和與他人的親密行為,這些行為會引起臨床上顯著的情緒心理社會功能的痛苦和/或損害。強迫性行為的後遺症包括性傳播疾病、意外懷孕、法律指控、財務和關係損失、社會排斥和其他不利後果。
性的成癮者似乎依靠這些儀式行為來暫時緩解負面情緒狀態,例如自卑、煩躁、焦慮、空虛和/或憤怒。性的成癮行為通常會引起愉悅(積極的獎勵)並提供逃避(消極的強化)。
這種行為模式很有趣,這在成癮中可能會讓身體產生耐受和/或戒斷症狀,如失眠、緊張、出汗和疲勞的狀態。
分享一些數據資料
估計 6% 的總人口符合標準有性成癮的,大學樣本數中的男性是女性的兩倍(Cashwell、Giordano、King、Lankford 和漢森,2017 年)。
歐洲的患病率,社會經濟上層的高加索人可能更高(克勞斯、文和波坦察,2016 年)。
性衝動往往在童年出現具有更廣泛的行為和更高的頻率(Karila 等,2014)。
神經學研究表明,性的成癮行為以類似的方式改變大腦的獎勵迴路觸發邊緣和/或旁邊緣激活的多巴胺功效。隨著時間的推移,獎勵的大小、偶然性和連續性都可能受到影響並損害自我控制能力。
性成癮是一個充滿思考跟爭議的話題。它通常會刺激很多負面判斷,因為它的模式經常與背叛出軌,揭露以前隱藏的性行為,將毫無戒心的伴侶暴露於性傳染疾病的風險中每(Dodge、Reece、Cole 和 Sandfort,2004 )。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診斷和統計手冊 (DSM-V) 委員會尚未找到足夠的理由將性成癮指定為精神障礙,這可能是因為性正常的界限沒有明確定義,症狀模式不明確,涉及強烈的道德判斷和標籤可能用詞不當。
傳統社會期望成年人在某些限制內管理他們的性行為。這些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不成文的規則,以保護和支持婚姻制度,維護期待一夫一妻制的伴侶的尊嚴和健康,並保護孩子免受家庭破裂和對愛情的懷疑。這些期望解釋了為什麼有問題的性行為被外行認為是不道德的、不成熟的或有病的。規則也適用於未婚人士,但給予單身男女的性餘地比那些承諾給伴侶的人要多得多。然而,規則不僅僅是由文化習俗在社會上決定的。
性成癮是一種行為複合體,而不是一種診斷
對性成癮的臨床認知是基於對某人明顯具有破壞性的行為——這個人自己、配偶、情人、家庭、雇主或社會(古德曼,2001)。這些行為可能發生頻率很高或占用大量時間。它們有時在經濟、心理和社會方面是昂貴的。儘管有負面後果,但它們可能會持續存在。當患者陳述目標時,他或她可能無法停止行為。大多數行為都是保密的,儘管一些合作夥伴知道他們的存在但不知道他們的程度。
當滿足這些條件時,臨床醫生通常會做出反應,就好像患者已滿足特定疾病的標準一樣。
可以大家一起思考以下了三個問題:
(a) 這些標準是否足以確定為一種疾病?
(b) 這些標準是否在所討論的行為和性正常之間劃定了明確的差異區域?
(c) 這些標準是否在性成癮和另一種已知的性障礙之間劃定了明確的區別區域?
為患者的性成癮提供治療的臨床醫生可以思考美國精神醫學學會診斷和統計手冊 (DSM-V) ,現在不視性成癮為精神病診斷內了。
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決定性活動通俗地稱為成癮。假設我們屈服的其他活動,被迫繼續,並使我們的生活失去平衡,這是一種相當大的不安。我們可以指日間交易股票、賭博、工作、購物、暴飲暴食、自我飢餓、收集東西、園藝、玩遊戲或運動、鍛煉、看電視或電影、閱讀、祈禱、發送電子郵件和寫作專業論文成癮。終生對性快感的強烈興趣不能成為性成癮的本質,因為它通常被視為心理健康的標誌。
如果 DSM-V 使用性成癮這個標籤,很快臨床醫生就會了解到它是一種基於大腦的疾病,其根源在於一些通過多巴胺能激增起作用的固有神經生理脆弱性。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會再買一雙鞋的原因。即使藥物成癮僅被視為一個類比(例如,色情被認為是首選藥物),或者如果大量患者也依賴藥物,臨床醫生仍然可以致力於更好地了解毒品的起源問題。
性成癮是一種關係障礙嗎?
源自兒童-父母過程或對象的相關人際互動能力。
回到當下的關係問題時,例如伴侶對性無能的憤怒,被視為患者根本沒有能力去讓伴侶了解自己的問題(馬庫斯,2010)。嚴重生育障礙的男性,在嘗試創造性關係的性生活時常感到孤獨和沮喪,有一部分可能是屬於這一類的。例如:去買春都充滿雄風,但是面對妻子的時候就是無法勃起。
大家對於性成癮很有興趣的話,非常推薦去看
1. Stephen B. Levine (2010) what is sex addiction 什麼是性成癮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0926231003719681
2. 性的解析第二冊,第158-159頁的內容。
性學研究社群認為性成癮的標籤來描述特定性行為是有疑慮的。
將非主流或另某些人反感的行為病態化,是社會常態跟傳統。
與某些人的價值體系相牴觸的行為可能有問題,但不具強迫特質。
性方面的問題很常見,可能是由多種非病理因素所引起。
有些人會把性當作一種因應機制,類似使用酒精與藥物或飲食的功用,此種性行為模式便有問題。
問題型的性行為往往能經由時間、經驗、教育或短期心理治療來獲得改善。
性學的研究一直強調不要把性成癮變成標籤定義成疾病之外。
還有思考一夫一妻制讓一個人的性慾跟性偏好被歧視看待。
許多男人自慰色情,去脫衣舞俱樂部買圈舞,請妓女服務,或者在他們夫妻生活的一個或多個階段有外遇。因為當發現性秘密時,伴侶對男性性行為的反對和痛苦幾乎總是存在的,所以必須將伴侶痛苦作為標籤的充分標準來打折扣。最初,男性對參與成人娛樂活動的看法與他們的妻子不同。因為他們的行為會讓他們的伴侶感到不安跟焦慮,他們往往不知道如何表達他們關於這個喜好的觀點,其實是因為女性很難理解男人為什麼會有這些性娛樂活動。而這些男人喜好的色情商品和性行為模式被揭露,或是直接藉由精神疾病標準去判定是有問題的性癮者,而貼上標籤。
稱他們為性成癮者往往會延遲(無法)對他們問題本質的認識,就不願意去理解為什麼他們會這樣的過程。不要用主觀的方式去看一件事情、一個家庭、一段關係或一個你覺得他有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