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校園性霸凌

我很喜歡道德浪女這本書,即使我不是開放式關係的實踐者,但是我認同裡面一些對於親密關係,愛情甚至是家庭的看法,最重要的是多元文化,想法的包容,這也是最難的課題。


身處一個性否定、性焦慮、性恐懼的社會,我一直想要讓性自在、性正向、性愉悅能夠散播出去,除了先讓自己接受各種性樣貌以外,更要練習著把難以啟齒的"性"用生活的例子表達出來。



每天都有機會從職場、朋友、家人中接觸到性的議題,性不是在床上做的事情而已,前一陣子從一位焦慮的媽媽口中"聽到",她的國三女兒班上之前國二時有一個轉學生,所謂的學校問題學生,單親媽媽靠女兒在學校裡發生的霸凌事件,透過不同的法律案件來起訴學校跟班上的同學,從民事上的和解金來謀取暴利,賴以為生,而這位轉學生是一位女生,"被轉述"有很多男朋友,私生活複雜,自拍裸照,被知道臉書帳蜜的閨蜜故意轉發她裸照到班上同學,收到照片的每個同學都被轉學生媽媽控告。


這就是一個校園性霸凌跟爸媽做家庭性教育的很好機會,當場就立馬就對該媽媽分享我的看法,其實我很想上課。


因為擔心學校沒有開設性平會,就去搜尋了一下結果有找到原事件新聞


身體自主權及網路霸凌我想學校都會去做事後教育,但是真正的問題,那位學生跟媽媽呢?


探討一、大家害怕接近這個轉學生,以免被告,這個孩子怎麼辦?因為沒有朋友,只好靠著身體去接近對性懵懂無知的異性,獲得認同、關注跟愛護。

探討二、我們是否也變成了旁觀者呢? 漠視也是一種犯罪,只是無法被那個媽媽告而已。再度轉學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探討三、流言蜚語是一種校園霸凌事件,而這被轉述的故事過程,似乎也帶著偏見跟歧視的看法來描述整個女學生的狀況,單親媽媽,私生活複雜等等,

從道德浪女中建立重視意願的文化中,有些論點可以套用在此事件中去思考更多。

其實從媽媽的轉述中,充滿性別不平等的語言評論似乎是更傷人的,我們對於不完整的家庭,轉學生脫序的行為只能淪落到怪罪,而無法幫助她們。貼個標籤,討論就結束了,好像我們完成了一件事情,但是什麼也沒有改變!

也透過二分法好與壞來劃清界線,轉學生跟媽媽是錯誤的,因為她們某個地方錯,就百分之百是錯的,甚至不容許對方成長或改變的機會,完全否定他們,因為這樣的否定才能讓我們感到安心。而這個否定跟界線也讓社群(班級)分裂破碎,每個人都只是選邊站,不是思考可以如何改善狀況。就如同尋找真相跟抓戰犯等也是一樣,無法改善問題,只會更糟。


那還有什麼方法呢?

美國某些國高中有情緒智力與修復式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的課程,這些學程是幫助學生成為同儕的輔導員跟和平維護者,在衝突演變成毀滅性暴力之前就先介入處理,透過用寫的方式回答以下問題,


  • 發生了什麼事?

  • 我在事件裡頭做了什麼?

  • 我可以怎麼做,來改善現在的情形?

  • 我可以怎麼做,來避免類似的事情再度發生?


以上這些疑問句也都適用在遇到性愛界線的問題時,拿來自我反思。無論你是受害者還是加害者。



最後,這段話想送給跟我說故事的媽媽跟那位轉學生的媽媽。

與其我們思考我是如何愛某個人,而改成我是否愛某個人?若每一個在乎你的人都願意說出他們很在乎你,你會有什麼感覺?想像一下,若我們都容許自己判斷並承認,也把甜美的感受說出口,作一些小小的表示,也許不會驚天動地,但卻會讓人生變得值得。


20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