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有許多人無法開始一段新戀情?或是無法順利展開跟維持戀情呢?
台灣的社會跟家庭很少在教跟討論情感教育,戀愛到底是什麼?他可以讓開心也可以讓人痛苦,很多人都是從失敗中學習,到底戀愛是什麼?
為什麼總有許多人無法開始一段新戀情?或是無法順利展開跟維持戀情呢?

首先要先問一個很深層的問題,「妳(你)愛妳(你)自己嗎?」
戀跟愛是兩個字組起來,如何戀跟如何愛這兩件事都要學習!
到底什麼會讓戀情止步?從以下幾個面向來探討
1. 個人因素
2. 家庭因素
3. 社會文化因素
從個人狀態先觀察,你是否有以下情況呢?
太過於自我意識,害怕被拒絕或是批評,但是仔細想想這都是社交跟戀愛的一部分。
根本沒有要找到合適您的人
對自己不滿意,常有一個消極負面的心態,並將模擬兩可的方式當作是拒絕,低自尊心(自卑),當你喜歡的人沒有立刻回復訊息你就會說服自己討厭對方挑剔對方,然後放棄。
認為你在採取行動,但是對方卻無感。
太容易放棄 (當第一次邀約對方,對方說沒空就腦補就自動放棄了)
猶豫對象是否適合自己,不知道接下來是否要做些努力讓對方有好感?
不知道如何有效溝通,很不會聊天,很不會察言觀色。
沒有太多的交往經驗。
您仍未結束上一次戀愛,還未從失戀中的挫折走出來,老是在回想那段錯誤的痛苦並折磨自己。
心態還在青少年時期,想說談戀愛應該是青澀曖昧粉紅泡泡。
無法給予承諾,害怕進入一段穩定關係後要給承諾或是承擔責任。

以上這些都有可能造成你無法開始一段新戀情。
那家庭因素哪些又會造成我們無法順利談戀愛呢?
自尊(自信):正向且溫暖的親子互動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即能夠尊重人際關係中的需求並與家人保持積極互動的能力。
親子依戀:已婚父母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不喜歡獨立,很享受親密關係,並可果斷地解決衝突。單親父母長大的則是傾向於更加獨立,無法自信地解決衝突,並且與那些已婚和離婚的父母長大的孩子相比,享受的親密度要少。(Vera Cruz, 2014) 男性跟女性相比也比較無法脫離依戀關係,就是所謂的媽寶。
家庭氛圍:在正向有動力的家庭氛圍下長大的孩子,比較可能擁有健康的戀愛關係,如果父母常表現出愛,回應孩子的需求及感受,較能發展出一種安全的依戀關係。

社會文化層面先以「華人社會的性別角色」跟「浪漫偶像劇」影響兩者為主
1. 性別角色:性別角色傳統主義壓迫會造成較低的自尊也會造成較低的親密感。(Tara Marshall, 2008) 再者是在戀情初期,女性是否可以主動追求男性,以及是否需要表現矜持,例如要第一次上床時,若女伴自備保險套,是否會被男性認為是個很飢渴的女性、性關係複雜、另有所圖等,卻不是認為說這是一個負責任保護自己的健康態度。
約會時,經濟上的角色刻板印象也是很值得探討的,到底是男生應該要付約會的餐點費用,還是分開付呢?
2.韓劇、日劇、浪漫偶像劇中性別迷思差距更大,有錢有才華的男主角、落魄可憐的女主角,唯美拯救的劇情,這種有毒的愛情觀讓更多人失去對現實層面的判斷。(王力威, 2012)
下回來分享進入感情前的準備及初期該怎麼順利展開戀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