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Christmas and 1982 KIM
這兩天看了兩部電影,分享一下感想
第一部片是去年的聖誕節Last Christmas,這不只是一部探討家庭與愛情的節慶感恩電影而已,還包含了種族與歐洲移民政策,社群媒體與自我價值定義、歷史傷痕下的母親與性別議題。

片中許多愛情情侶與夫妻的組成不再是白人與白人之間的傳統螢幕價值,從男女主角,亞裔男性與所謂的Caucasian 外國女性是少見的組合,還有借住懷孕好友家的老公是非裔,店老闆娘與Caucasian 男性都顯現出各種愛的可能,打破傳統Caucasian 與Caucasian 的配對模式。
另外,在公車上,有一年輕人對著歐洲人跟亞洲人高喊滾回他們的國家去,這也是現在歐美許多先進國家的社會反彈,讓我想起之前的網路上看到一個美國地鐵上有一白種女性對亞洲人請他們講英文,不然滾回去的種族歧視言論,一模一樣的場景。
當男主角湯姆把女主角凱特帶回家中,凱特躺在他的腿上,湯姆安撫著對他說,你不需要在別人定義的成功或既定框架中等等,那段話真的是很撫慰人心,也很符合聖誕節系列電影的福音感。
從南斯拉夫出來的母親身上有著許多台灣人媽媽的身影,害怕戰爭、無論幾歲小孩仍是小孩、孩子間的比較等,還有當難過時,女兒的安慰也無法分散他們焦慮且憂鬱的內心。長女為了符合家裡的期待,犧牲自己的夢想,迎合爸媽的期待,這不正是我們的人生嗎?
凱特的懷孕好友提到原本非預期的受孕之後的不開心,甚至是產檢時,要讓陌生人的手進入陰道,這部分真的很有感,即使是非懷孕的女性。
姊姊是蕾絲邊也是一個很棒的話題,一直都是想要成為家裏關注且驕傲的長女,律師的高社經定位也無法讓她自在且自然地出櫃,這是一種社會及家庭的雙重壓抑跟恐懼。
總結這部片很撫慰人心,艾瑪湯普森仍是我最愛的女演員。
第二部是『82年生的金智英』這是一部男人要看,女人更要看的電影,尤其是已婚有小孩的人,片中到處都是女性生命的傷痕紀錄。

這世界仍然對產後育嬰的女性非常非常不公平,育兒媽媽真的很難返回職場!
片中也提到一個當女性生完小孩後真的記憶會變差以及變笨嗎?因為小孩把養分吸收了嗎?不是的,是因為女性成為了照顧者之後,認知的能力會減弱跟下降,這是一研究透過MRI分析腦部的狀況,產前跟產後的實際狀況,當照顧小孩越久跟越多,則情形會更嚴重。
照顧小孩,老公跟爸爸不是要來幫忙,而是本來身為家中一份子就是要一起,他本來就有責任跟義務,不是“幫忙”,是大家一起分工,媽媽生小孩,身體裡裡外外都被搞到變型了,為什麼男人,只負責射精跟出一張嘴的老公,不要再仗著一張嘴說工作很累很辛苦,在這世界上,男人總是既得利益者。
這個社會所給予女性的恐懼遠遠超過想像,晚上走在巷子怕被變態跟蹤,去上廁所怕被偷拍,而社會所給予女性的指責,常常就連女性自己都被說服了,已婚帶小孩的婦女喝著咖啡,靠著老公的經濟是恩惠,這真是一個很可怕的觀念,以及去上性別工作坊時,男性認為對於女性的互動還是停留在可以盡量佔女性便宜的傳統想法中。
而內容中讓我整個崩潰的部分就是智英媽媽在家中聽到爸爸帶回補藥給兒子時的那一段話,那也是我在家中一直很想對媽媽說的話,我在戲院的椅子上哭了,不是流淚而已,我顫抖著,因為這是發自心裡的傷痛,從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到現在仍然還在經歷的一切,不是我弟弟的錯也不是我媽媽的錯,更不是我外婆的錯,而是整個傳統社會文化價值的問題。
劇中女主角有太多太多跟我這一輩子所經歷過的恐懼及歧視的生命經驗重疊,特別是重男輕女,片中的恩英跟我個性一樣,性別女戰神,覺得弟弟就是要一起做事,不結婚又如何?隨時都可以跟姑姑直接對戰。因為我早早就體會地太深,導致我無法進入婚姻制度,尤其是華人制度中的,也完全不想生小孩。
原本要舉例出來片中許多經典的語錄,但是不想爆雷以及整部片都是女性所壓迫的“驚句”無法一一羅列,決定讓大家自行去看跟感受,也許可能很多男性都不會有感覺,甚至是部分的女性。